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发布人:吕峰  发布时间:2021-11-30   字号:[ ]  浏览次数:159     【打印本页】
2021-11-26 来源:《红旗文稿》2021/22 作者:张效廉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和耀眼亮点,就是贯穿着一条人民红线,充满了一种人民情怀,坚守住一个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人民幸福”“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英雄”“人民阅卷”的守正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人民幸福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激发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也是人民孜孜以求、热切期盼的人生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重视人民幸福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人民跟着共产党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将人民需要、党的追求和国家发展统一于人民的现实生活,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系统缜密有机统一,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民幸福论。

  人民幸福的逻辑起点是人民。幸福的初衷和归宿是人,而非物。为什么人谋幸福、靠什么人谋幸福是追求幸福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人民幸福论,将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把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幸福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人民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美好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体,幸福是生活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人民幸福论,以客观的环境改善来实现人民的主观幸福感,让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统一于人民的美好生活现实,进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人民幸福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是人民渴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只满足部分人、只解决部分诉求,人民群众难以真正幸福。人民幸福论,既关注主体的创造,也关注群体的共享,从而实现幸福主体最多和幸福总量最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倡导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人民至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作为“国之大者”,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动机和根本目的。

  人民至上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自觉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更自觉地践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理念,更忠实地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  ,要自觉“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进而实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人民至上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人民至上,就是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的拥护,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走向失败!

  人民至上标定了“中国之治”的价值坐标。为了人民,清晰标注了我们党不懈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人民至上不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的空洞口号,更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推责说辞。人民至上,就是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释放法治德治、善政仁政治理效能。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将“中国之治”推向更高境界和更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出生三十多小时的婴儿到一百多岁的老人,都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为夺取抗疫斗争胜利凝聚起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球疫情蔓延之时实现了国内疫情防控“风景这边独好”!

  人民主体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人民主体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执政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就要求领导干部不做“以官压人”的事情,真正克服“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为本”“官贵民贱”,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的力量之源无疑都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郑重政治要求。人民主体论还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旨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稳定人心,

  人民主体反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质。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就是通过具体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手段,让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人民英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英雄论,就是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英雄创造了无数历史奇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抗击世纪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彪炳史册脱贫攻坚战的如期打赢,无不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书写着新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人民无愧英雄的称号!

  人民英雄智慧力量源自群众首创精神。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当今中国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首创精神不仅是指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创造智慧,更是指我们党和人民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开拓探索、奋力拼搏和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无畏勇气。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求教,向人民问策。

  人民阅卷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无愧时代的业绩。

  人民阅卷论延续了我们党进京“赶考”的思想自觉。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西柏坡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他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这些都是新时代的考题,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更好回应人民诉求,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杜绝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必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取得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答好时代问卷、取得工作实绩,赢得群众好评、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分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任)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通京大道999号金沙8888js官方    电话:0513-85015880    Email:geo.ntu.edu.cn

制作维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