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人:吕峰  发布时间:2021-05-31   字号:[ ]  浏览次数:225     【打印本页】

2021-05-26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叶得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要充分认识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融合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科学成果,将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趋向的深刻把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明方向。

  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矛盾来推动的,其中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就是生产力。从“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到“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创新发展强调“创新”的核心作用,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

  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有机整体。当各发展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性持续积累,发展就会失去平衡而停滞不前。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正是针对解决中国发展的“不均衡性”问题。加强协调性,下好一盘棋,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联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先富与共富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传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强调要选择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发展制度。绿色发展所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力也是生产力”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创新。

  开放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论的拓展。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合作必将从一国扩展到世界各国,促进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通过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而开放发展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论的创造性发展。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观的升华。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要消除的是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要实现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科学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观的时代升华。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也体现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弘扬。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来源,是形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思想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强调“革故鼎新”的道理。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传统的继承和完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崇尚创新的执政理念,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是协调发展理念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主张“贵和尚中”“君子和而不同”,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协调发展理念,正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提升,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平衡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和社会,以及各区域、各领域、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均衡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儒家强调“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智慧,做到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传承“天人合一”传统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是开放发展理念的传承。中国古代先哲主张讲信修睦、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强调“仁者无敌”“达则兼济天下”,墨子主张“兼相爱”“爱无差等”。当前,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全球构建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精神溯源。《尚书》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历朝历代的明君都推崇“以民为本”,为百姓着想,护佑万民、救济苍生,得到天下拥护,出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盛世。我们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本”的现代阐释。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历经实践检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形成了新发展理念这一伟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都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美丽中国的壮阔景象渐次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负责任的大国外交新局面。通过积极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搭建了一系列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战略平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共享发展的指引下,实施了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办成了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

  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擘画了2035年远景目标,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十四五”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贯彻,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始终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勇毅前行,矢志不渝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阔步前进。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网信办副主任)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通京大道999号金沙8888js官方    电话:0513-85015880    Email:geo.ntu.edu.cn

制作维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