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百年追求
发布人:吕峰  发布时间:2021-03-24   字号:[ ]  浏览次数:185     【打印本页】
2021-03-22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纪亚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不仅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而且站在人类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关涉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引发的中华文明深刻变革,是造福人民、强盛国家、贡献世界的不朽伟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伟大实践运动的开启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在中华民族蒙受苦难、探索复兴之路的逆境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植根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直面同样的破碎山河,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超越前人,创造圆梦的未来?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作为奋斗目标,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这既是百年前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高远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因。

  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是百年前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源泉,植根于先进分子的思想深处。1918年,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不知路在何方的彷徨和苦闷之际,李大钊敏锐地看到,中国的未来,必须跳出固守传统、照搬西方的窠臼,走第三新文明的新方向。他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大钊欣喜地发现,他所孜孜以求的第三新文明,就是指引俄国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为此,他大声疾呼:“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

  方向决定前途。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第三新文明”的思想载体,将俄国十月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的参照模式,其意义既深且远。超越西方文明的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就使中国走出了被动照搬西方文明的路径困境,而有了焕然一新的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伟大实践运动的开启,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一追求,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并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这场全新的伟大革命及由此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社会发展活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科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应对各种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从“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出发,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由此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文化认同与重构问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民族文化认同和吸收的过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创造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而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最准确的界定。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吸收了“大同小康”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相结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民族性问题,认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进行了科学的凝练与提升,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基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筑中国精神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首次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并列,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拓展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

  三、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团结带领人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勇敢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社会发展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引发中华文明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开拓了一条既有高远理想追求,又有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崭新文明之路,使中华文明在创新性发展中呈现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为人类社会走上和平、合作的繁荣之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全人类谋取最大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投身民主革命的责任与使命。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表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对人类的贡献联系起来,强调: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江泽民把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胡锦涛多次谈到“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归根结底在于紧紧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前途命运,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出发,以“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己任,系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照搬西方列强靠殖民扩张与掠夺实现大国崛起的道路,而是以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己任,主张通过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一环,高度重视文明对话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价值,明确指出各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强调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生,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和智慧的融会贯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国家处理相互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又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着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自觉、自强和自信。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通京大道999号金沙8888js官方    电话:0513-85015880    Email:geo.ntu.edu.cn

制作维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