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产教融合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人:吕峰  发布时间:2021-01-04   字号:[ ]  浏览次数:165     【打印本页】
2020-12-3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超凡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和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和务实举措。

  产教融合是一种创新形态,能够突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藩篱,贯通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效,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进而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

  现实地看,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以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产业和教育仍呈现出各自为营的态势,产教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侧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些问题都对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制约,亟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动能,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的源头活水。

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创新质量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强调自主创新的能力,又要强调创新质量的提升。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现实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强化各类创新要素集成、融合、聚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

  一方面,要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高校要抓住国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契机,统筹推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强化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推动高校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紧密对接,构建高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多元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用足用好产教融合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参与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高校提供科研创新的课题源头和要素支持,努力把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良田沃土。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要服务国家、放眼长远,联合高校加快攻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同时,还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产教融合联盟,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搭建促进产教供需信息对接等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助力。

  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协同育人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人才支撑。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把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要壮大科技队伍力量。高校拥有全国6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40%以上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要用好这个宝贵资源,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大引进和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新高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校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结构。

  三是要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关键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通过专业共办、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联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系统治理

  产教融合是一个多元主体资源配置重构的过程,需以系统观念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共融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在组织推动上,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三类试点工作,分类强化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产教融合试点和区域创新体系。各地需加强对产教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完善科技规划体系、重大项目管理模式和持续稳定投入机制,明确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融合共享上,要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创新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实现“所需”与“所能”对接,形成一个“产”“教”双向互动、集成转化的生态体系,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基固本。

  在激励评价上,各地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土地、价格等激励政策,使企业、高校等各个产教融合参与方都受益;教育主管部门需完善高校办学绩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积极参与产教融合;高校要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情况作为人才评价、职称评聘、成果评奖、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

(作者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通京大道999号金沙8888js官方    电话:0513-85015880    Email:geo.ntu.edu.cn

制作维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