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发布人:吕峰  发布时间:2020-12-30   字号:[ ]  浏览次数:156     【打印本页】
2020-12-28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作者:赵美玲 李谦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鲜明回答与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带领中华民族相继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并朝着强起来迈进。纵观当今中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追本溯源,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源头来自共产党诞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对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作出了系统回答,为共产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不竭动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共产党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基本内容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它围绕“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从“是谁,为了谁,为了什么”三个方面作出了整体性回答。

(一)“是谁”——即对担负初心和使命主体的回答

  每一个政党都担负着自身的角色和使命,由于所处阶级地位不同,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理论先导。1917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逐渐高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逐步建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工人群众,领导工人罢工运动。中国革命新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指导。1919年4月,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第一次用白话文译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的选段。李大钊编辑的《晨报》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用中文印刷发行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次展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全貌。此外,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以《共产党宣言》为蓝本,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并明确提出:“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共产党将要引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去向资本家争斗,并要从资本家手里获得政权——这政权维持资本家国家的;并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正如1917年俄国共产党做的那样”。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中共一大召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共产党”为名字组建了无产阶级政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制定了党的纲领,从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真正的依靠力量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为其今后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革命斗争找到了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可以说,《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石,也是他们的初心和信仰,它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成长与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担负起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主心骨。

(二)“为了谁”——即对实现初心和使命价值客体的回答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中“绝大多数”指的是无产阶级队伍,包括无产者(现代工人)及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所谓“绝大多数”概括来说就是指的人民。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体现了一定的阶级状况和历史状况,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人民在我国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1924年~1927年大革命阶段、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及抗日战争阶段“人民”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称之为“统一战线”。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可以作为依靠的力量,但要防止其由于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动摇变节;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但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无产阶级“为了削弱敌人和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之”,但它仍然是很反动的;无产阶级坚固的同盟者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者。在解放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则成为革命的对象。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也是共产党人依靠的绝大多数,所以,共产党人建立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与“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和政体。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力量。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具体来说,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在当代中国,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都可以纳入“人民”的范畴,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及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指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还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为了谁”,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仅是其初心和使命的价值客体的回答,更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依靠力量”的判断,是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政治力量的辨别。

(三)“为了什么”——即对初心和使命的追求目标的回答

  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目标就是紧紧围绕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展开的。所谋利益包括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及世界利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呈现阶段性特征。《共产党宣言》明确规定:“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斗争中,还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要求共产党人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一是当前利益是无产阶级政权的获得与巩固,建立国家政权,它具有人民意义与民族意义;二是长远利益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具有世界意义。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首先,谋人民利益即人民解放,谋民族利益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前提。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党的一大明确指出:“(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目标。其次,谋人民利益与谋民族利益即谋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国家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强国”建设,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发表讲话,号召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搞好建设。最后,谋人民利益就是谋人民幸福,谋民族利益就是谋民族复兴。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幻与中国发展的特点,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了“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人民“富起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开始追求美好生活,中华民族朝着“强起来”迈进。

  可以说,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主旋律。“民族复兴”的梦想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切期盼与美好愿景的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美好生活”是对人民幸福的最好概括,它不仅包含了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优化的生活状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时刻葆有的奋斗目标。

二、《共产党宣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内在底色

  中国共产党时刻把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砥砺前行的动力和目标,勇担政党职责、奋力实现人民利益,敢于回答时代之问,这是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内在底色,究其根源在于《共产党宣言》。

(一)责任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高贵品格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包含着政党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是共产党人高贵品格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深切关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致力于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阶级性,并为此进行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以说这是源于共产主义者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从诞生之时就把“责任与担当”作为自身初心和使命的底色,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当国民党可以作为联合的力量来“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民族的独立时,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当国民党发动大屠杀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共产党人怀揣着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辟新径,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经受了国民党五次“围剿”,走出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创造了革命理想的战争史诗。之后,他们作为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革命、富有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使中华民族自信并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开始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习近平要求“要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可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命依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也是共产党人的生命之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同时,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共产党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并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消灭压迫、消灭剥削、人人平等而自由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所以,在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翻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无一没有打上人民的烙印。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环节,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和成就离不开人民的享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依托,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深刻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所以,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回答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

  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需要回答的问题,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人是答卷人。“回答时代之问”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社会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工人阶级力争通过自己的实际斗争来改变不合理的现存状况,但他们始终走不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窠臼,找不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也未能制定出一个能够指导当时工人运动的正确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勇敢地担当起这个时代的责任,回答了这个时代之问。《共产党宣言》鲜明地阐释了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实践理论,包括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特别强调了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最终目标。《共产党宣言》从问世之日起,就直接指导了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指导了后来由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创立并亲自领导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促使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深刻影响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指引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促成二十世纪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如何求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面临的时代之问。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救国探索失败后,《共产党宣言》的出现给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尤其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他们找到了时代之问的答案:走俄国人的路。从此,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的时代选择。面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相继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了时代的回答,承担起了时代之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迎来了中国人民由解放、富裕到幸福的伟大变革,也迎来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共产党宣言》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向度

  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夙愿在望。中国共产党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在于“老祖宗不能丢”,即《共产党宣言》中的光辉思想和深刻论断并未过时,但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结合各国不同实际而进行。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指明了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向度。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物质产品愈加丰富,人民的精神觉悟越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越高,民族也越强大。《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得统治地位之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样共产党人才会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其根本任务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取得巨大建设成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后来由于我们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力的作用,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背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发展了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学说,提出了“三个进一步”的思想,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向实现全面小康大步迈进,美好生活成为新的时代追求。

(二)勇于自我革命,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革命是共产党人实现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首先,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在此语境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夺取国家政权,实现人民解放。《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达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也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三座大山”,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其次,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表现为社会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在此语境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阶级统治,而是通过解放生产力的方式,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表现为新时代政党建设的深刻变革。在此语境下,“自我革命”是实现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法宝,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有力武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彻底的自我革命勇担使命,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时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就需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同时,每位党员都是党组织肌体的细胞,党员关键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带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更强的历史使命,防止引发“塔西佗陷阱”,产生信任危机。

(三)推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但制度并不是作为既定的框框一成不变的。所以,共产党人不能因循守旧,“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要不得,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制度,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说明其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面对落后的俄国能否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现象,他们没有拘泥于传统理论作出解答,而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发展的现状及俄国土地所有制的实际,认为“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从此,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制度理论,成为民族国家获得独立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人虽然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和“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干”的实践上走过一些弯路,但最终依靠一系列制度创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思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而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社会主义大刀阔斧改革的序幕,使党和人民从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等一系列伟大的尝试。随后,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与党的建设体制的改革创新,“一国两制”及新外交格局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党初心和使命的实现找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民生领域有一些突出问题没有解决,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任务繁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国家安全新挑战凸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共产党宣言》诞生已有170余年,它集中地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但它并没有过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理论指引,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精神支柱,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赵美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李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通京大道999号金沙8888js官方    电话:0513-85015880    Email:geo.ntu.edu.cn

制作维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