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钥匙
发布人:吕峰  发布时间:2020-12-16   字号:[ ]  浏览次数:197     【打印本页】
2020-12-11 来源:求知 作者:邸乘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研读《建议》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之前谋划“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在全会之后阐释全会精神、提出贯彻落实要求时,也总是反复强调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这三个“新”集中体现了《建议》的核心要义,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钥匙”。

一、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与势的变化,建立科学的坐标体系,准确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确定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根据我们党既定的战略安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2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既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亦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因而也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之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随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这是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作出科学判断和明确回答的重大问题。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了“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他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概括。这些决定性成就,不仅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新发展阶段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坐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确立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坐标,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阶段谋划新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从根本上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就是建立在“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之上的。

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完全是科学的、正确的。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长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观念就是发展的指挥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进一步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化解经济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继续发展虽然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等。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实现“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来说,无论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新”的主要目标,还是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九个方面的远景目标,都必然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正因为如此,《建议》不仅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坚持新发展理念”分别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安排12个部分,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真正体现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三、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逐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迫切需要结合疫情防控对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其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他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直接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写入《建议》,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与时俱进的主动作为,是长期战略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市场主导的国民经济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要坚持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坚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议》中具有“纲领之纲”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做到思想认识上主动适应、工作举措上积极谋划、实际行动上认真落实。

  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深刻回答了我国进入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的坐标已经确立,新的导向已经确定,新的路径已经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键即将按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集结号即将吹响,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号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通京大道999号金沙8888js官方    电话:0513-85015880    Email:geo.ntu.edu.cn

制作维护

 
Baidu
sogou